《汉书·地理志》曰:“沛郡:向,故国”。据清嘉庆《怀远县志·城戍考》载:“古向城在县西四十里涡水之阳,今为故县村”。《水经注·卷二十三》载:“北淝水又东南经向县故城南”。汉武帝时,在向邑置向县。东汉建武十三年(公元37年),刘秀封王霸为向侯,向为侯国。三国魏时,向县废。南北朝时,约公元480年,北魏于此建涡阳城,城东西各有一养马场(即涡阳王喂养战马的地方)。今东马场、西马场村名尚在,两马场距城址约三四公里。古城西北约4公里有一马路村,传说因涡阳王当年从西马场向北修筑的一条习练鞍马的道路而得名。
清嘉庆《怀远县志·地域志》关于古城所属都图的记载
元朝至元二十八年(1291年)设怀远县,古城属之。清朝至民国初年,在行政区划上,古城属四都三图。民国年间,古城一度设区,后设乡。抗战时期,1944年宿怀县民主政府设古城区。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,古城先后属包集区、魏庄区。1958年成立古城人民公社。1984年改为古城乡。1989年8月,古城、草寺、张八郢三乡合并成立古城区。1992年3月撤区并乡为古城乡,管辖地域未变,2015年5月改乡置镇成立古城镇。
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汉分册关于向县地理位置的标注
古城遗迹
1985年,怀远县文物管理所在文物普查时,对县北15公里的古城乡古城遗址进行了考查。经考查发现,古城址坐落在当时古城乡政府南300米,南距北淝河200米,东西为村舍或农田,南北为近方形的夯筑土城。每边长约400米,城址高出地面1~3米。地表面暴露大量战国晚期的圆珠纹、小菱形纹板瓦,西汉时期的陶水管、陶豆、陶罐、陶盆等陶器残片和瓦砾,先后征集到文物5件。其中,有牛鼻耳式灰陶罐1只、粗绳纹筒瓦1块、“千秋万岁”瓦当1个,云纹瓦当2个,以及大量的板瓦、地砖等建筑材料,还有战国时期楚国的蚁鼻钱等物,均为西汉或汉代以前的遗物。经文物考古者鉴定,距县城北15公里古城乡古城址,即西汉时期的古向县城址。上海复旦大学谭其骧教授也主此说,其主编的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中秦汉分册已将向县标注于此。
古城南北淝河边有一杨河村,古称仓嘴孜,也名“西仓”。仓者,存粮草之地;嘴者,伸向河中呈半岛形之土滩也。因古淝河当时为淮北主要水运航道之一,故涡阳王把粮草囤积于此。城东南的村庄叫“城拐子”,是古城的东南隅。现“城拐子”村仍在。
集东文岗庄(原名闻岗)尚留有西汉古井一口,称“文岗古井”。北淝河自西向东有三处岛屿,分别名为西南海、中南海、东南海。东南海在古城乡路岗村境内,明代时,岛上建有迎水寺,供奉观音菩萨。清乾隆年间重修,惜“文革”中被毁坏。
古城春秋
古城西约半公里处小新庄南有一古土堆,人称“观星台”,为涡阳王和文武百官夜观星象之所。梁大通元年(527年),梁将陈庆之率重兵攻魏,克涡阳城废之,杀涡阳王葬于淝河边(今三官村有涡阳王墓)。后人在旧城址上重建村舍,名为古城,流传至今。现当地民间尚有“夜转古城”之说:原来,涡阳王和蕲县王结盟共同御外。一天夜间,涡阳王率文武大臣及王后到观星台观望天象,忽见北方陨星降落,大惊失色。猛回头,又见护驾官勾桓正对王后暗中戏谑,大怒,遂对勾桓严刑重责。勾桓陡起叛逆之心,暗向蕲县王进谗曰:“涡阳王明与大王亲善,却暗地操练兵马,准备突然进攻蕲县,灭大王……”蕲县王勃然大怒,责骂涡阳王背信弃义。时恰遇梁兵攻魏,蕲县王兴师与梁兵联合,一举攻克涡阳城,斩杀涡阳王,并连夜把城内一切财物和砖石瓦木等,转运到蕲县北 25里处重建县城,名之宿县。据说,今宿州(宿县)名就来源于此。来源:怀远档案
真诚欢迎大怀远和古城镇的老乡
评论区留言交流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